2018年09月01日来源:唐山孙大妈小吃培训浏览:1次
姜还是老的辣
俗话说:姜是葱的情人、蒜的兄弟、花椒的表哥。
从植物学上说,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它的块状根茎是中国菜重要的调味品之一。经过上千年的发展,姜在中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了,而著名的就是那句“姜还是老的辣”。
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:成熟的新鲜姜根茎富含水分,被称为“生姜”,生姜放久了,水分丧失,就变成“老姜”,老姜的辛辣味愈加浓烈,自然是“姜还是老的辣”了。
按照姜成熟度的不同,作为调味品的姜可以分为:姜芽、仔姜、生姜、老姜、泡姜、南姜、沙姜。此外还有一种洋姜,是外来品种,但一般是做咸菜吃,不用做调味品。
如果用一个女子作比,姜芽就是小女孩;仔姜是青春期的少女;生姜是丰腴的熟女;老姜则是风情泼辣的少妇;南姜是南方温婉的女子,味道淡淡的,一般专用于潮州菜;沙姜则是可爱的广东妹,别名山萘,味道独特,一般用于广东菜中,从著名粤菜沙姜鸡就可以略知其地位。
姜味道辛辣,具有去腥留香的功能,烹饪术语叫“定味”。这太难能可贵了,但当遇到极端的腥膻味道时,姜的力道就不够了,需要它的表兄弟花椒和豆蔻来帮忙搞定。
在做鱼的时候,一般都要用姜片加上葱、料酒来码味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,去腥的同时,还能保留鱼的香味儿。
姜虽然能去腥留香,但是遇到特别细嫩的肉,会让肉丧失部分弹性,影响到口感,所以广东菜的鱼生和日本料理中的刺身,都绕开姜,用芥末或者其他特殊的香料代替。做海鱼的时候,一般也是加一些更加柔和的葱,而不会用到姜。
姜还能杀寄生虫,所以吃海鲜,特别是螃蟹、螺蛳等食品时,多用姜汁沾食,一方面去腥,另一方面也可以防病驱寒。
对于姜的使用,不同的用法也能区别各个菜系,生姜和老姜是西南片区菜系中常用的调料,而且用量很大,多配合花椒等,令菜味辛辣、麻鲜,仔姜在这些片区的菜系中也常用。前面已经提到,南姜和沙姜是潮州菜和广东菜中常用的,但姜在这些菜系中用量较少,更像一种香料。
泡姜是用干姜在沙子里炒到表皮鼓起,表面呈棕褐色。泡姜也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,具有温中散寒、温经止血的功效,用于治疗脾胃虚寒、腹痛吐泻等。
受四川泡菜的启发,我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调味姜——泡姜,具体做法是把仔姜或者生姜切成片,放在泡菜坛子里泡,炒菜的时候即可捞出使用。
与其他姜的调味品相比,泡姜保留了姜的鲜、香,辛辣味有所减弱,但更加脆,加热油炒后,有种特殊的香味。
(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)
我炒回锅肉的时候,就会用上泡姜,加上甜面酱、郫县豆瓣,具体做法是先将新鲜的猪臀尖肉爆炒出油,捞出,用剩下的油炒姜,再加入甜面酱和豆瓣用小火炒,出香味后加入肉再炒。
这里特别提醒一下,炒回锅肉,好的食材就是猪臀尖肉,猪的这个部位的肉三分之二肥、三分之一瘦,既适合炒油,又适合入味出香,口感也好。
对于姜的使用,饮食江湖中有人不断在摸索,比如在成都就出现了以仔姜为主题的特色餐厅,这个餐厅所有的菜里都有仔姜的身影。广东菜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沙姜鸡外,还有姜芽炒鸭,上海菜有瓜姜鱼丝,江苏菜有嫩姜鸡脯,扬州菜有仔姜肉丝,福建菜有芽姜牛肉片,湖南菜有老姜云耳肉片汤,等。
在四川菜中,“姜汁味”和“麻辣味”、“鱼香味”一样,是川菜中一大“味系”。比较著名的菜品就有:糖醋仔姜、姜汁豇豆、姜汁蹄花、姜汁肘子、姜汁拐肉等,这里的“拐肉”是指猪蹄和猪肘子之间的那部分肉,味道和肉质也介于二者之间,非常独特。
姜一般是作为调味品来使用,但有的时候也直接掺和在食材中。比如做肉丸子,就适合把姜和肉一起剁碎,加水、盐、芡粉、面粉和匀,再挤成丸子。
做猪肉丸子有两个地方要特别讲究,其一,一定要加盐,但不要多加,这样做成丸子汤的时候,味道自内而外地散发,会非常的香;再就是好选用猪的颈部肉,这里的肉活,质脆,七分瘦、三分肥,做出的丸子别有味道。
受北京烤鸭的启发,结合泡姜的特点,我还独创了一道春江鸭粒。将麻鸭的肉剁成粒状,加入食用油,在锅中爆炒至酥脆,捞出,然后加入泡姜过油,再加甜面酱,再放入鸭肉炒,后加入葱。
姜和葱都是重要的调味品,葱的作用主要是增香,但在使用上略有不同,姜一般都要先放入油中炒出香味后,再放入菜炒,而葱是爆一下即可,而且多在做菜的中后段放,作为姜的辅助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葱很像姜的情人,形影不离,但永远处于陪衬、辅助的位置。花椒就不同了,它的个性比较“刚烈”,往往要和姜放在一起在油中炒香,而且在姜“搞不定”特殊味道时,花椒往往“挺身而出”,很像姜的一个仗义好兄弟。
对于姜的食法,清代大诗人,大美食家袁枚在其《随园食单·小菜单》中专列了一条“酱姜”,说到“似生姜取嫩者微腌,先用粗酱套之,再用细酱套之,凡三套而始成。古法用蝉蜕入之,则姜久而不腐”。用蝉蜕来保鲜,这种办法略带“巫术”色彩,现在还是用冰箱保存来得更稳妥保险一些。
除了调味,姜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妙用,有句俗话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,众所周知,姜汤可以驱寒、治疗感冒,还有温中止呕、祛痰解毒的功效。
(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)
很多人误以为喝茶可以解酒,其实,一般的茶并不解酒,而姜茶却可以。做法也很简单,把姜切成片放入茶中,热水泡制即可,也可以放在一起煮,效果当然更好。
但要注意,食用姜虽有众多保健治疗作用,但姜是散发性的食物,不适合晚上吃,否则会影响睡眠和脾胃。俗语“上床萝卜下床姜”,正是说的这个道理。
在中国文化中,姜早已超越了植物、调味品这一范畴,在医药、文化、甚至巫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。
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中记载:“和之美者:阳朴之姜,招摇之桂,越骆之菌,鳣鲔之醢,大夏之盐,宰揭之露,其色如玉,长泽之卵。”意思就是用于调和味道,好的调料第一种就是“阳朴之姜”。对此,东汉高诱注解说“阳朴”在“蜀郡”,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境内,具体是哪里已经不可考。
直到今天,四川仍产优质的生姜,比如乐山市和德阳市的罗江县。可见,姜这种调料在四川,至少在东汉时期就盛行并已经很出名了,因此也成为川菜的历史源流之一。
在马王堆汉墓中,出土了十几种植物香料,括花椒、佩兰、茅香、辛夷、杜衡、藁本、桂、高良姜等。据学者考证,汉代人使用香料既有着调味的目的,又有宗教祭祀、香身、保健、防腐等实际用途,更有着对香料所蕴含的精神气象的迷恋。姜,自然也是位列其中,具备实用和精神两种气质。
在我看来,孔子是中国早大的美食家,他对于姜也有专门论述。如《论语·乡党》中就说:“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
《乡党》这一篇,主要描述孔子的日常生活习惯、形态,可以说是孔子个人生活的“花絮”,这一段具体说的就是孔子很爱吃姜,达到了“不撤姜食”的地步,也就是每顿饭都必须要有姜,但又谨守原则绝不多吃。
对于孔子的“不撤姜食”,后来还发展出了一个成语。据《太平广记》记载,南朝时南梁的周舍“少好学,有才辩”。一次,他和河东人裴子野一起吃饭,裴对宾客说,“后事未尝姜食”,也就是不吃姜。这时周舍机灵地答道:“孔称不撤,裴曰未尝。”引起满座大笑。周舍在这里把裴子野和孔子并称,这马屁拍得算是非常高明。
姜的一大功用就是可入药,感冒了喝姜汤已经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常识,但这里有一个讲究,如果是治疗热感冒,熬姜汤的时候好用去皮的生姜,而治疗冷感冒(伤寒),熬姜汤时用带皮的姜好。
另外,姜还可以健脾胃,驱寒湿。生姜汁加上蜂蜜可以治疗中暑呕吐、化解积食、打嗝等,而喝姜茶还可以治疗痢疾。
姜所具有广泛的养生功用,历代都受到推崇。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在《东坡杂记》中写道:“予昔监郡钱塘,游净慈寺,众中有僧号聪明王,年八十余,颜台渥丹,目光炯然。问其所能,盖诊脉知吉凶如智缘者。自言服生姜四十年,故不老。云姜能健脾温肾,活血益气。”看来,这位鹤发童颜的老僧的养生秘方就是“服生姜四十年”。
靠生姜长寿虽然无法验证,但现代医学证明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:生命之所以衰老,自由基诱导氧化反应,细胞遭到破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。常食生姜能袪除老年斑,生姜含多种活性成分,尤其是姜辣素有很强的对付自由基的能力,作用甚至超过抗衰能手——维生素E。
苏东坡也是一位爱姜的人,不但自己常常吃,还送给亲人,朋友,曾写诗云:“后春莼茁滑如酥,先社姜芽肥胜肉”(《扬州以土物寄少游》)。一次,苏东坡与好友姜至之等一起饮酒,姜至之提议行“酒令”,并要说出座中客人是一味中药名。姜至之指着苏东坡说:“你是药名紫苏子。”苏东坡也说:“你不是半夏就是厚朴。”姜就问为什么,苏轼回答:“如果不是半夏、厚朴,何以说姜制之?”
半夏与厚朴用姜汁炮制,是传统验方。金代张元素《医学启源》记载:“生姜,制厚朴半夏毒。”元代李杲说:“生姜之用有四: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。”苏轼还把收集的方剂写成《苏学士方》,后来有人把这本书与沈括的《良方》整理合并为《苏沈良方》,流传至今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