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09月01日来源:唐山孙大妈小吃培训浏览:1次
陈凡(右)父子
清明前后,凡老头卖得好的便是这碗螺蛳。
芙蓉螺蛳
老头,在富阳话里有“精力旺盛捣蛋鬼”的意思。陈凡小时候就是个“老头”,他爸爸陈荣明回忆:这孩子喜欢“捞手舞脚”。很快,他便在学校里有了“凡老头”的绰号,时间长了,连父母都管他叫这个。
十七年前,38岁的陈荣明带着老婆和15岁的儿子离开新登老家,在杭州古荡益乐路开起了夜宵店,就叫“凡老头”。他们当时都没想到,这家小店终会成为杭州小吃界的一个传奇;当然,也没料到一家人此后十几年的全部生活,都会像上了发条的表针,围着这家店一刻不停。记者吴轶凡文/摄
一年只关一次门
“凡老头”是一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,主营炒粉干、盖浇饭、砂锅、鸭头、鸡爪、小龙虾,以及炒螺蛳。店里一共七八个人,包括陈荣明两口子、陈凡、一个老家带来的厨师、几个请来帮忙的阿姨,以及陈凡的弟弟陈义。
他们的排班表是这样的:陈凡从凌晨1点到下午3点;陈荣明两口子从早上9点到午夜12点;陈义和厨师从下午四五点到次日早上四五点。每个班头12到15小时不等。
这种作息维持了很多年。除了每年春节回老家那几天,陈凡已经十几年没有见到过夕阳。
这几乎是一家永不打烊的小吃店。
不打烊,是因为生意好得根本停不下来。你去吃午饭,排队;你去吃晚饭,排队;你晚上去宵夜,竟然还有人排在你前面!全家所有人都紧张地各司其职,几乎连聊句天的工夫都没有。即便是每天四五点夜宵结束,他们也不得闲,又要紧张地准备新一天的食材和卤味。
偶尔空下来,陈荣明会看着店里的卷闸门感慨一下:“这个门,我一年只拉下来一次,拉上去一次。”
螺蛳“随便烧烧”
“凡老头”每天要卖掉近千只鸡爪、几百个鸭头。俏的是螺蛳,每天只有四十来斤,尤其在这个人人都会点盘螺蛳的季节,去晚了,就吃不到了。
螺蛳就在附近菜场买,也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老户头。“(卖家)是个五常那边的老头,他的螺蛳都是村里老人每天在小河里摸上来的。”陈凡说,“生意做久了,质量有保证。我们进的螺蛳往往还比别人贵一点,但东西好就行”。
这里的螺蛳并不浓油赤酱,但很入味,口感较辣。或许是因为食材质地不错,除了肉质厚实嫩滑,也保留着河鲜原始的鲜味。
秘诀在哪里?
陈凡笑了:“哪里有什么秘诀。说难听一点,我们也就是大众口味,随便烧烧的。”
令人惊讶的是,他自己并不爱吃螺蛳。来杭州之前,也不会做菜。“多琢磨,多练习,总能做好的,十几年下来你也烧得出来。”他哈哈哈地笑开了,“但有一点,我们还是很自豪的,我们富阳人嘴巴真的蛮刁的,所以我们觉得好吃的,应该不会差吧。”
衣锦还乡
十七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,回报也很可观。
当年,陈凡初中毕业,便踌躇满志地来了杭州。或许从那一刻起,他就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调皮捣蛋的“老头”——他不喝酒,也不瞎逛,甚至不玩微信,除了睡觉,基本都在店里忙。让他自豪的是,这一辈子只经人介绍谈过一次恋爱,就结了婚。如今儿子已经八岁,在外地读私立的外国语学校。
10块钱一盘的螺蛳、2块钱一只的鸡爪,这家人就靠着这份不眠不休的拼劲发家致富。十几年时间里,他们在杭州买了两套房,“都是一次付清”;陈凡和陈义两兄弟,一人开一辆宝马5系;他们在老家有漂亮的别墅,新的五层小洋楼也在建造中。
“还行吧,其实我们也就是过日子。”陈凡说,“钱多一点少一点,真的不重要。”
而对陈荣明老两口来说,有了这份家业,他们也可以安心准备养老了。“太累,身体确实有点跟不上。我们两个老的,决定再做两年,后面就随他们自己折腾了。”
为什么不多请几个人,或者干脆开分店呢?
“我也知道开连锁挣钱快,可你看看,有几家连锁可以挺十七年的?”陈荣明说,“我宁愿这样一家人在一起,辛苦一点。赚快钱,但把牌子做塌了,我不愿意。”
杭州凡老头小吃店,炒螺蛳炒出两辆宝马两套房
|
|